首页 >> 民生舆情

行通济一扇传播文明的窗口

民生舆情  2019-07-31 17:18 字号: 大 中 小

行通济 一扇传播文明的窗口

文/佛山日报记者何宁、邱乐昀 通讯员禅宣

前晚,举着风车,带着生菜行通济的市民人山人海。/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举着风车,带着生菜和葱,念着行通济、冇闭翳的祝语,向捐款箱中投下一份善心昨前两日,超过70万人走过32米的通济桥,这些画面通过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报道、直播。行通济,传播的画面是热闹的民俗活动,透射的是禅城作为岭南文化集中地的文化幽香,传递的是禅城乐善、仁爱的城市文明内涵。

民俗传承 通过行通济认识禅城

行通济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市民都有这样感觉。行通济正跳出佛山,成为一项影响越来越广的民间活动。广州游客搭地铁前来,外地游客入乡随俗,外国友人连续多年行通济,央视等主流媒体持续关注。

一场民俗活动,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在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眼中,祈福的文化特质无疑是促使他们参与行通济的理由,在一年开春之时,人们通过特定的民俗活动寄寓对生活美好的祝愿。而在中央和省级媒体眼中,行通济吸引数十万人参与,成为保存完好、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的样本,其延伸出的慈善内涵,又是体现文明促进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央视以祈福行通济,慈善献爱心为题对行通济进行了报道。

参加行通济的公益组织留影。/佛山日报记者邓活生摄

明清时期佛山就是一个工商业城市

,形成的祈福、行善的行通济民俗就具有开放性、普适性。如今,同城生活的便利和媒体、民间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力。因此,行通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民间文化组织、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负责人姚远说。

随着行通济活动的举行,一年一度的佛山(禅城)岭南年俗欢乐节也落下帷幕。今年是岭南年俗欢乐节举行的第七年。从2010年起,禅城区从元旦前至元宵节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举办该项活动,传播民俗、历史文化吸引游客。今年春节假期,就有157.37万人次游客到访禅城,同比增长62.79%。包括民俗在内的历史文化,正成为城市形象民间认知中的禅城的通俗名片。

发散芳香 讲好故事传播城市形象

通过紫禁城和胡同,人们感受北京; 通过麻辣美食和朝天门码头,人们认识了重庆。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语境中,文化符号是一种贴近受众、容易引起共鸣的渠道。禅城,除了传播深远的武术、粤剧、石湾公仔等文化遗产,民俗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得到深入挖掘。

外国友人也来行通济。/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春节期间,祖庙、仁寿寺的头炷香祈福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形成了拜祖庙-游岭南天地的固定线路。今年年初七,佛山禅城欢迎你的花车在龙狮的陪伴下出现在英国伦敦街头,在华人春节大巡游活动中展示岭南文化。连续多年,禅城区邀请外国友人行通济。去年,农历三月三北帝诞活动期间,禅城区邀请省内外200多家旅游单位的代表看民俗、寻文脉,推介禅城旅游;2003年以来,禅城恢复华光诞民俗活动,每年引来众多国内外的粤剧爱好者朝拜粤剧宗师。行通济、北帝诞、秋色、华光诞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如今已不仅是本地民众民间文化的盛事,更成为吸引外地游客、传播城市形象的窗口,维系沟通海内外的通道。

历史文化多年沉淀的芬芳能够幽幽地散发出来,持续不断为城市发展助力。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说。要将芬芳发散,无疑需要强化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今年的区委全会报告将提升文化内涵作为禅城品质化提升的四个着力点之一。报告提出,要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擦亮岭南文化名片,讲好禅城故事,打造禅城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其中,对民俗文化寄予重任:丰富北帝诞、行通济等民俗活动,举好文化旗,串好旅游线,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禅城玩上一天、住上一晚。

成风化人 行通济凝聚向善热情

除了风车、生菜,行通济还有什么最受欢迎?答案是公益慈善。在涌动的人潮中,手捧捐款箱的公益志愿者成为一景。公益志愿者在行通济中送出祝福和谢意,人们也解囊襄助公益事业。

在清代,行通济就有商家免费施医赠药、民间团体捐款济贫的传统。近年来,行通济在政府与传媒、公益组织的引导下,将个人祈福与公益慈善元素相结合,生动地阐释了通济和谐的新佛山精神。2000年,佛山就举行了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2005年起,禅城区制作生菜灯拍卖筹善款,引导人们引财归家。2008年,禅城区慈善会举办年年行通济,岁岁慈善行活动,通过义卖、募捐、学生一元捐等形式,每年募集善款约30万元。2012年起,团区委通济慈善募捐和新春花市义卖活动所筹善款,定向帮助区内草根公益慈善组织和团体的发展。2012年起,媒体担纲的元宵慈善文化人人行活动举办4届,成为佛山公益慈善的盛事。

参加行通济的公益组织留影。/佛山日报记者邓活生摄

深入社区的爱心学堂,关爱外来工子女的小脚板走佛山,及众多的助医、助学、助老、助残项目,在禅城,这些公益项目得以实施的背后,就有在行通济中慷慨解囊的人们的一份力。

行通济把民间传统活动和所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整合起来,不仅调动了全城市民向善、弘扬爱心的热情,还带动共同弘扬、彰显优秀文化传统,是件非常好的事情。连续五年行通济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刘悦伦评价说。

特写

禅城好人、道德模范代表齐行通济

传递好人精神更添温情关怀

元宵节当天,禅城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邬素珍把获评2015年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的一万元奖金捐赠给石湾镇街道妇女普惠慈善会。这个奖金不应该给我一个人,捐出去可以帮助更多人,也能让正能量传递下去。邬素珍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的公益慈善精神在正月十五行通济民俗活动中得到发酵和彰显。当天,禅城区邀请了30名最美家乡人、道德模范、文明单位以及好市民代表,共同参与行通济,号召更多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共同打造乐善之城。

郑雄伟已是连续第二年参与禅城区道德模范行通济活动。在他看来,为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是最自然的事,而好人代表齐行通济,可让好人精神得到更好的宣传,呼吁更多市民争当好人,让爱得到传递和延续。

从前日下午3时开始,近300名志愿者穿上黄马甲,在通济桥及广场周边进行为期两天的通济慈善行流动募捐志愿服务。助人自助,感恩社会。朱海莎这样描述行通济做公益的意义。虽然年近60岁高龄,莎姐却已是第二次参加通济慈善行的志愿服务。莎姐表示,行通济不仅仅是佛山传统的民俗活动,还是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盛事,让大家感受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温情与关怀。

募捐的意义比所筹善款数量更为重要。从1998年开始成为一名志愿者,周发盛一直关注佛山的慈善公益事业,更是本次通济慈善行流动募捐志愿者培训的负责人。他认为,志愿者流动募捐更多的是传达了乐善好施的公益慈善精神,让佛山这座城市更显人情味。

(佛山日报记者何绰瑶)

新闻链接

频频上头条行通济有何亮点?

行通济又上头条了!昨日,央视《新闻联播》中《欢乐元宵闹起来》对行通济进行报道,向全国展现佛山传统年俗的热闹喜庆。

在前晚,行通济这一佛山特色的民俗盛事已经登上了央视新闻频道、新华社客户端、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广东卫视等十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显著位置。在广东佛山,有座通济桥,每年正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举着风车,提着生菜,由北向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安顺利。在央视新闻频道晚上8时播出的《东方时空》,以元宵佳节到,民俗闹新春专栏直播全国各地闹元宵的民俗。

而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用了2分多钟展示传统民俗行通济的新面貌:慈善元素的融入,让一年一度的行通济成为佛山公益慈善的盛事,市民祈福之余热情参与募捐义卖,传递乐善好施的公益精神。

实际上,佛山行通济已连续几年被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成为展现文明佛山的窗口。今年除了被省外电视媒体报道外,省内的广东卫视等多家媒体的新闻栏目也从不同角度对行通济进行报道。新华社客户端进行图文网络直播,让读者通过手机亦可行通济。

(佛山日报记者何绰瑶)

记者手记

行通济:

诠释禅城特质的好故事

如果以直观的手法对禅城进行描述,其作为佛山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无疑是最亮的名片;如果要讲述一个故事,行通济是不错的选择。

这并不是文艺创作方向的理论研讨,而是禅城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策略选择。相较于高大上的政治、经济特点描述,如今的年轻受众更容易从具有代入感的故事中获得对一座城市的认知,正如人们从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中感受到互联网产业版图的杭州印象,从腾讯、华为的故事中开启对深圳创新的认识。

禅城,正在城市升级中对外展示着自身的新形象,宣传推广并非一般性工作。新年以来,区委书记刘东豪关注如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获得市民、游客和市场的认可,进而提升城市价值。区长孔海文则关注,在双铁时代禅城如何赢得资本、人才、创新要素的青睐。

行通济这项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民俗活动,正是禅城的好故事:对外,它以民间祈福文化为引,吸引受众的注意,并在慈善的主题中展示城市文明水准,体现城市人情温度。对内,以民俗活动倡导仁爱、慈善的社会风气,凝聚各界齐心协力、共襄盛举的力量。

这样的好故事,无论与城市形象传播,或城市文明塑造,都值得继续深入挖掘、大力推广。

(佛山日报 记者何宁)

两岁宝宝积食怎么办宝宝脸色发黄什么原因小孩健脾的食物

冠心病有什么前兆

冠心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灯盏花产业怎么样

肠胃敏感饮食注意事项

月经延长后期有异味

小儿发烧咋办

儿童健脾的粥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治疗措施
丁桂薏芽健脾吃多久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