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舆情

体制化生存与越狱

民生舆情  2020-05-10 17:31 字号: 大 中 小

《肖申克的救赎》,我没有看过 斯蒂芬·金的 原著 ,电影却看了好几遍。 HBO 也把它翻译成《刺激 1995 》,我还是喜欢前一个译名,因为这是对主题最直接的揭示。当五六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向我倾力推荐并且把它下载到我的电脑上的时候,我还没有任何想看的欲望,我当时感兴趣的是三五分钟就可以看完的短文,或者基本不需要任何思考的搞笑电视剧,所以它存在于我的电脑上一两年我都没有动它,直到某一次电脑中毒,我把硬盘全部格式化。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纯属偶然,前些时有一天,夜深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洗过澡,却没有睡意,也没有任何想法,只是打开电视机,让它陪我。一打开电视,它就在这个频道,刚好遇上电影的序幕,我也懒得换,就靠在凉椅上漫不经心地看,没想到却被套住,欲罢不能。

《肖申克的救赎》给人的震撼是强烈的,它不仅仅暴露了监狱的黑暗和囚徒生活的艰难与绝望,它含意深远,非常耐得咀嚼,能极有力地启迪人们的思维,让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状态有更深刻的反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看到它,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电影里面“体制化”这个词,就沉重的击中了我,它在我的意识中就显得特别突出,促使我忽略其它广泛的信息,而对这一点进行更多的思考。“体制”可以实指监狱,也可以抽象理解为国家、人生、婚姻,甚至仅仅是人的肉体,它实际上可以指任何一种人几乎都逃不脱的限制。我们的整个人生一直都在某个体制内挣扎,这个体制很荒谬,摆在我们面前的通常只有两个选择:生存或者死亡。人们通常认为死亡就是肉体的毁灭、生命的终止,但事实也许要比这复杂些。比方,浩如烟海的芸芸众生,在时间的长河中很快就失去踪迹,他们就像不曾存在过一样;而与此相反,也有很多历史人物,肉体早就化成了灰土,但他们的思想却可以一代代传承,他们的生平还可以追寻,并且依然活生生地真实可感,也可以说,他们获得了某种生死之上的超越。死亡是我们不乐见的结局,但生存就意味着对体制的顺从和对内心的反叛,所以,我们挣扎,我们不光想追求生存,我们还想要彻底的自由。

监狱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它保全了一部分人的自由,却剥夺了另一群体的自由,比方说,《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狱卒和监狱长随时可以对囚徒施加暴力,甚至剥夺他们的生命,囚徒并没有任何申辩的权力或者反抗的机会;监狱终结了兽性的残杀,遏制了囚徒的暴力和对他人的侵害,所以它代表着人性、正义和理性,但同时它又集中了强权,使得狱警可以对囚徒肆无忌惮地戕害,所以它骨子里渗透着非人性、非正义和非理性。即便在目前号称最民主的国家,他们的监狱也是社会最黑暗的角落,在监狱里你无理可讲,这个体制只认同他们自己的道理。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些囚徒罪有应得,然而果真是这样吗?他们的行为谁更应该负更大的?社会不能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平台,它逼良为娼、为盗,逼人作奸犯科,而受到惩罚的却是最终的危害行为实施者。你看我国当前如火如荼的拆迁事业里的当事人,被拆迁方杀死了拆迁者,本来该要受到法律保护的人最终却受到了严厉的制裁,本来有罪的权力方却逍遥法外。更不用说大量莫须有的冤狱,即便偶尔有个别真相偶然大白于天下,他们的冤情能得到昭雪,他们的损失能算得过来、能得到赔偿,他们的人生也已不可逆转,何况连这种可能性也约等于零。除了大家都没有弄清事实而造成的冤狱,大家明白于心却有意制造的冤狱又有多少呢?比方文化大革命当中。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没道理,就像命运,它把你降生在哪里,它赋予你什么遭际,你有什么发言权?你常常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制,是根本不需要你认同的存在,像监狱一样,你要么是狱警,要么是囚徒。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样一个重要的道具:《圣经》,每一个走进肖申克监狱的人,他们的第一课就是接受《圣经》,后来监狱长也明确告诉安迪,自我救赎之道就在其中。《圣经》宣称人都是有罪的,人的所有痛苦就是源于与生俱来的罪恶,他们的唯一解脱之道就是向主忏悔。这就意味着走进监狱的人和基督教的信徒是一样的,不管你干过或者没有干过什么,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你走进监狱,你就是有罪的,这个逻辑绝对强横,不容置辩。一个对于自身的恶没有任何认识的人,他如何忏悔,忏悔什么?我们中国对于宗教的态度常常是这样的: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现实也终究会教会你:没有什么可以成为你永恒的依靠,除了神,它千真万确地存在,你不信根本不行,因为你的命运你不可把握。所以,中国人通常年轻时不信教,越老越信,越信越坚定。很多人现在才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不仅是对权力和人的肉体,就是对人的精神也是一次大清洗,现在社会上道德沦丧的种种现象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因此,尽管基督教和中国宗教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殊途同归。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西方从人性恶的立场出发来寻求善还是东方从人性善的立场来遏制恶,监狱都不可能引导人达到目的。像肖申克一样,所有的监狱本身都是暴力的体现,不管它能表现出多少温情,它的存在都是把恶强加于人,并以恶的手段来进行惩治和压制,它压制了囚徒的恶,却同时放纵了狱警的恶。那么监狱怎么可能把人改造成善良的呢?人性当中,善与恶密不可分,同时存在,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善或者恶都是某一方力量足够强大的结果。伦理道德能使人向善吗?比如旧社会因为风化问题把妇女浸猪笼处死,它恰好是肆恶的工具。那么宗教能不能使人得到救赎呢?无论哪种宗教,本身也都是巨大的监狱,因为它倡导的解脱之道正好就是那些清规戒律,你只是从一个监狱转移到了另一个监狱,而自由,你依然没有。

监狱的最大功效其实就是让人产生对它运作方式的依赖,这就是所谓“体制化”。这部电影里面的狱卒和监狱长都靠着囚徒谋取私利,能满足他们这一需要的囚徒就可以靠本身的能力获得相对好的待遇,安迪就是这样;相反,任何有碍这一进程的囚徒都死无葬身之地,如 汤米 。监狱如此,小到三五人的团体,大到国家和社会,何尝不是如此?越是暴政,能助纣为虐的人越是飞黄腾达;相反,你越说真话,越做为民请命的事,你越被体制排斥。其实,不仅监狱的管理者,被囚禁方也同样严重依赖这一体制和环境,比如老布,当他最终走出监狱,走上正常社会时,他却无法适应,他甚至想通过再次犯罪来重入监狱,自由对他来说是最大的灾难,他只好上吊自尽。体制内是死路一条,他却获得了一些尊严和生存的快乐;走出体制,他什么都没有,根本体验不到做人应有的尊严和快乐,也只有死路一条。这多么悲哀!简直让人绝望,难道我们的一生,就像老布死前在房梁上刻的“老布到此一游”一样,仅仅是来过一遭而已吗?

电影为我们的人生指的明路是这样的:像安迪一样,对命运加在我们身上的遭际安然接受,处之泰然,不用呼天抢地,不用困兽之斗,但是绝不放弃希望和努力。安迪无疑是一个积极而且幸运的囚徒,他在做囚徒的时候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用为他人谋利益的方式获得了普遍的尊重,并且通过个人暗中的坚韧努力最终成功越狱,获得了他想要的自由,惩治了监狱长。他还启迪了其他囚徒,也给他们的未来带来希望。可以说,安迪的心灵自始至终都是自由的,他清醒、明白而乐观,从走进监狱的那一刻起,他就策划着逃脱。他没有破罐子破摔,他冒着被惩治的危险也要在监狱中集体播放《费加罗的婚礼》,他能够六年如一日地给有关部门写信,为扩大图书馆而不懈努力,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相信他的想法能实现,然而他成功了,包括最终的越狱。他在选择生存的同时,也选择了自由,他所完成的不光是身体的越狱,还完成了精神的超越,所以他脱离体制,获得的是彻底的自由,他可以在世外桃源般的海岛上充分享受他生存的快乐。试想一下,监狱长拥有的自由充分吧?他能享受到这样的快乐吗?没有精神的超越,当皇帝也快乐不起来。相反,超越了自身肉体和精神桎梏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快乐。所以,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不要做徒劳的事,明确地与体制作殊死的抗争,而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要讲究技巧和策略,不放弃任何希望和努力;并且像安迪一样,对铜墙铁壁也毫不犹豫地保持怀疑,在坚硬的体制框架之下和背后,偷偷凿个洞是必要的,以便在毫无道理和信义可讲的体制面前,我们可以忍受臭秽,从肮脏的下水道也可以逃脱。再退一步说,你即使逃不脱,也要尽力像瑞德一样,安静地等待被释放的一天,而在内心,始终坚定地保留希望和友谊,以便机会来到的时候,我们还有热情享受安迪那样的自由。

“跳出三界外,落在五行中”,只要活在,我们就不可能脱离物质的世界,我们就有可能被挟持,安迪的小岛只是一个理想中精神栖息的家园。但无论我们在哪个监狱,我们都需要 一把小石锤,以便坚持韧性而智慧的战斗,即使我们的肉体逃不脱天地,我们也应该努力不动声色地在意识形态坚硬的狱墙上凿一个洞,让我们的思想可以寻得某一天远走高飞的机会,我们甚至还有可能反戈一击。

共 55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部好电影,在美好的视觉享受之余, 往往给人启迪和智慧。作者就深有感触:在无处不在的体制内,在强权就是真理的环境中,我们该怎样有尊严的生存?是象影片中的汤米那样?那样不是智慧的生存方式;至于在体制中被习惯和驯化,也不是正确的生存态度,老布的结局就充分证明。只有象安迪那样:“对命运加在我们身上的遭际安然接受,处之泰然,不用呼天抢地,不用困兽之斗,但是绝不放弃希望和努力”,“他在选择生存的同时,也选择了自由,他所完成的不光是身体的越狱,还完成了精神的超越,”“不要做徒劳的事,明确地与体制作殊死的抗争,而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还要讲究技巧和策略,不放弃任何希望和努力”。这些既是影片要表达的思想,也是作者得到的深刻感悟和启迪。作者通过对影片中各个人物命运的深入分析,给读者悄然上了一场深刻的人生课:“无论我们在哪个监狱内(当然这个监狱是虚指的,借喻某种禁锢的,难言公平的体制)我们都需要 一把小石锤,以便坚持韧性而智慧的战斗,即使我们的肉体逃不脱天地,我们也应该努力不动声色地在意识形态坚硬的狱墙上凿一个洞,让我们的思想可以寻得某一天远走高飞的机会,我们甚至还有可能反戈一击。 ”智慧之语,入肺入心。文章条理清晰 逻辑严谨,说理深入浅出,更能很好地结合实际论述。好文!推荐!【 云水之间】 【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0:0 : 4 强权体制下的智慧生存之道。作者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个人感觉 :切入主题可以简略直接一点。

回复1楼文友: 09:02:28 作为读者,看这样的文章是很辛苦的,大多数人没法读下去;而作为,却不得不经常与这种文章打交道,并且还有斟词酌句写按语,可以说真是很痛苦的事;作为作者,却总恐怕话没有说清楚,怕缺乏必要交代,怕逻辑不清,怕观点不明,所以总是事无巨细,什么都往里装,这确实是我的毛病。谢谢的辛苦阅读、写按语、倾情评介!更感谢直言不讳,您是真对我有所期待的,我努力!

2楼文友: 14:45:08 赏析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感受和欣赏角度,于原作者,是知心,于读者,是交流。来读好文,一番回味和感思,受益而去。问好文友!

回复2楼文友: 16:10:24 谢谢铁禾!好的文艺作品是立体的,它本来就为观察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读的可能性,我们的任务,是写出我们想到的。

肠胃不好拉肚子吃什么
秦皇岛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长春好的白癜风医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