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法规

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的未来生存

民生法规  2020-05-08 05:55 字号: 大 中 小

目前我国的消费互联已经很发达,但是产业互联尚未形成气候。应当推动我国制造资源与互联深度融合。

近一两年来,中国的制造企业蓦然间感觉世界变了样,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企业家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了。金融危机大潮还未退尽,产能过剩台风就已接踵而至,互联掀起滔天巨浪,制造业的舢板航行在波浪起伏之间。

从互联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终出路看,仅仅选择依靠引进或者自主开发出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传统路径,至多只做对了一半。中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关注专业技术进步对于产业升级的贡献,更要关注业态变化与运行模式进化对于产业升级的巨大牵引作用。因为当前全球制造业的变革不再仅仅由产业技术升级这一单因素驱动,而是正受到互联、物联这种通用基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业态与运行模式进化的驱动,近乎 零边际成本 的产业变革大潮正在猛烈冲击着传统制造业根基。

在一个越来越络化、智能化的工业世界里,互联和物联技术将渗透到制造业的所有关键领域与环节,广泛存在的深度协同制造、超越所有权的资源共享、高度自我适应的物流、体贴入微的生产、直通用户体验的市场营销,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环境,可能将淘汰工业经济时代自然成长繁衍的制造类企业。当然,如果利用得当,互联也可用来增强传统制造企业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市场优势。

当前,发达国家整体上正在由工业 .0时代向时代过渡。工业4.0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生产与消费相融合。这些特点只能通过产业互联与消费互联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目前我国的消费互联已经很发达,但是产业互联尚未形成气候。而由德、美、日等国大型制造类企业主导的产业互联建设已经初见端倪,如果我国的大型企业现在不动手打造中国的产业互联,一旦其他国家的产业互联形成气候,我国的传统制造类企业将只能被动地纳入到他国的新型产业体系之中。

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优势,让互联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让制造业互联化;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互联+ 。而 工业4.0+产业互联 将开创制造业的新思维,借助这个趋势走在的最前沿,为 工业4.0+产业互联 而重磅打造国内首家选型大全平台,汇集了国内外知名品牌及智能产品选型目录,打造内容丰富、人性化的站和移动客户端,为行业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交易体验,并且给品牌厂家提供产品推荐、品牌推广等增值服务。这样做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共享、能力协同的 互联+智能制造 产业化创新平台,推动我国制造资源与互联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制造业并行地存在工业1.0(机械化)、2.0(电气化)、 .0(自动化)和4.0(智能化)全部形态,只搞工业4.0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中国制造业要实现与时代脉搏同步,必须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全维度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宝宝健脾胃推拿
脑梗死的症状
心肌缺血怎么造成的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