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救助

为深入开展学文件懂业务用政策活动生活

民生救助  2020-03-14 04:16 字号: 大 中 小

寻亲,让爱伴你回家

随着各种寻亲故事被报道,或被搬上荧屏,打拐、寻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6年初,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会同公安部门,为合肥市长期无法确定身份的滞留人员采集DNA血样,并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比对,帮助“无名氏”们寻亲。同时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会同新安晚报策划了“寻亲,让爱伴你回家”的公益活动,期望利用都市媒体的影响力,搭建寻亲平台,让更多寻亲故事见诸报端,汇聚众智众力,让更多的 “无名氏”回归乡土,守住乡情,传递正能量。

一、 采集DNA,借力寻亲寻亲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省公安厅联合转发《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各地民政和公安部门协调配合,综合运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救助寻亲站、公安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等资源,建立快速、长效化的身份查询和寻亲发布机制”的相关规定,流浪人员进入救助站,救助机构要首先启动身份快速查询,如果7天内查不到有用信息,救助部门就要通过受助人员指纹、体貌特征等线索,比对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救助信息和寻亲信息,或报请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核查受助人员身份。

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会同公安部门,为首批33名托养在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长期无法确定身份的“无名氏”进行DNA采集,样本信息将与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比对,如果比对成功,“无名氏”或将能找到家人。同时,借力国家民政部推出的“全国救助寻亲”,将我站救助的无法快速查询其身份的走失老人、智障人员、精神障碍患者和未成年人的相关信息和照片上传到该平台。这些受助人员的亲人也可以把信息录入DNA信息库或通过络平台发布,形成双向寻找。“互联+DNA采集比对”双向寻找工作的开展,让寻亲的渠道更加宽敞,还能跨越诸如语言不通、信息不全等障碍,避免传统人工寻找效率低下的局限,让更多的“无名氏”找到回家的路。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寻亲节目《等着我》中成功寻亲的张园庆就是通过 “全国救助寻亲”寻找到家人的。

二、媒体助力“无名氏”寻亲

我站每天都会接收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一部分人能够顺利地找到家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无法查明身份的“无名氏”,他们大多是聋哑人、精神病患者、记忆模糊的老人,以及语言不通、不会写字且表达不清的流浪人员,只能留在救助站里借力救助站和社会力量寻找回家的路。今年年初,我站会同新安晚报、安徽策划“寻亲,让爱伴你回家”的公益活动,将长期滞留在我站和四院治疗的 “无名氏”照片及详细信息陆续登载在报纸、络上,同时公布962000,借力社会公众,帮助他们寻找到亲人。

从4月21日起,共在新安晚报、安徽发表了《回家的路我们陪你走》、《如果认识TA,请告诉我们》、《家近在眼前,回家却长路漫漫》、《从前种过的油菜花,她从未忘记》、《邻居送的鸡,要等儿子回来吃》等多篇图片和文字报道。截止目前

,共登载8名“无名氏”,成功寻亲4人。

三、实地走访,做好“无名氏”安置工作

为“无名氏”寻亲,救助站工作人员是主力, 通过“无名氏”只言片语的信息,初步确定是哪里人,紧接着我站的工作人员会带着这些“无名氏”去所在村居询问当地镇、村书记,居住时间长的老者,挨家挨户走访当地村民,帮助他们认亲、寻亲。如现今仍滞留在我站的郑伟,通过口音初步判断为巢湖人,我站工作人员带着郑伟去了巢湖市救助站、无为县救助站,甚至连各个乡镇都走了一遍,但不管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还是乡镇的居民,都不认识他,公安部门的户籍系统里也查不到相关信息。

对于找到家的滞留人员,我站积极协调当地民政部门,做好滞留人员返乡的安置工作。比如成功寻亲的精神病患者杨称顾,我站工作人员会同新安晚报的,带着杨称顾走访肥西县官亭镇郭桥村、金华村,询问当地老人、村书记,确认杨称顾是金华村人,家中并无监护人。经过我站工作人员与当地救助站和村委会再三沟通,决定由村委会作为杨称顾的监护人,最终将杨称顾安置在桃花医院长期治疗。对于明光和六安的两名滞留人员,在寻找到其家庭信息后,我站分别于明光救助站和六安救助站取得联系,将滞留人员送回并妥善安置。

下一步,我站还将陆续为这些长期滞留、无法确定身份的受助人员采集DNA,借助“全国救助寻亲”,将相关信息和照片上传到该平台寻亲。同时,将继续采集无法确认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照片、身份等信息登载在报纸或络上,以救助站为主力,携媒体、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无名氏”寻找回家的路。(王军 杨云)

南充癫痫病专科医院

南昌中医妇科医院

心慌气短头晕

月经量多贫血怎么治疗
白带多了该怎么办
烟台白殿风治疗方费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