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风情

吴江区关于农村基层协商民主问题及对策的思

民生风情  2019-07-03 16:09 字号: 大 中 小

吴江区关于农村基层协商民主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农村治理的新形式,是构建和推进新型法治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乡关系的迅速转型,农村人口的迁出,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这一农村现实状态对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吴江农村,作为苏南农村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发展,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壮年村民不断向城镇流出,导致农村人户分离情况严重,空心化日渐成为吴江农村政治民主健康发展的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参与主体的不足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基层民主运行的主体是公民,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以公民为主体而展开的公民协商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形态,发展公民协商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作为基层民主建设的基层范式,主体在场是其运行的必要条件,要求主体在民主运行的既定空间内进行有效参与和互动,以维持基层民主体系的均衡和发展。如果必要的行动主体缺席或不足,这个系统就无法运转或运行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和阻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进程。

近些年来,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国家政策向乡村倾斜,城乡之间的医疗、教育等发展水平有所缩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向城镇聚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部分青壮年农民为了获取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等资源,不断向城镇靠拢,出现了户口在农村,居住在城镇的人户分离现象,这就使农村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参与主体不足的现象。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村民参与是一个十分基础和非常重要的环节,村民参与与否对协商机制的运行产生关键性的作用。协商民主的参与强调了主体的角色和价值,当主体在场并能够完整地、自主地参与到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就会促使协商机制的良好运行;反之,当主体不在场,不仅无法参与到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还会制约协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协商系统的崩溃。因此,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农民参与不足,必然无法高效运行。

新的历史时期,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呈现主体参与不足的困境,影响了协商民主要素和过程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系统结构出现断裂,影响了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和水平。

二、协商过程的苍白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在农村这一特定场域内,多方参与主体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进行设计,就农村的基层公共事务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以实现农村基层善治的一种重要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是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实质所在,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和保障,协商民主往往会发生质变。当前,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为一种基础治理理念,正逐步和现代法治农村建设契合起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流向城镇的青壮年村民无法真正参与协商,使得农村基层协商过程显得空洞和苍白。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它明确和回答了村民参与的范围和做法。其中,民主选举是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农村基层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源自于村民的民主选举。为此,村民能否真正参与到选举过程是衡量农村协商民主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则从不同程度反映了村民对农村公共权力的行使、制约和监督,其实质在于强调村民对于农村治理全过程的参与。村民通过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活动,实现和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真实地位。然而,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多数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年急需汲取优势资源而向城镇转移,导致留守的老一辈父母成为农村民主协商的真实主体,而这些协商代表由于观念和能力等自身不足无法保障协商民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协商结果的失当

农村基层民主协商实际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系统过程。村级公共事务最先被输入到一个系统内,再由这个系统中的主要议事主体村民,以及其他诸如企业,组织等议事主体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民主实施方式作用于公共事务,最后输出议事结果。在输入输出系统中,必须保证准确的输入和准确的处理,才能保证准确的输出。

近些年,随着吴江经济的迅速发展,进城务工、进城上学、进城购置房产的人数越来越多,形成了白天在城镇,晚上在农村或白天在农村、晚上在城镇现象,时空阻隔,导致年轻一代村民无法很好地参与到基层协商民主中来,协商的权利只能交由在家老人代替行驶。青壮年村民协商主体的不足乃至缺席,使得在基层民主协商中意愿不能真实的表达,从而降低了基层民主协商议事结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输入输出系统理论表明,在处理系统中,处理主体的不明,往往会造成处理结果的误差甚至错误。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由于农村青壮年主体的不足,造成了民主协商处理系统中处理主体作用力的缺失,协商结果(议事结果)的失当在所难免。

在当前空心化的背景下,吴江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参与主体不足、协商过程空洞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做相应的对策思考,以期更好地推进吴江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一、创造时空条件,引导协商主体在场

在吴江,由于城乡差异,一部分能力较强、思想活跃的青年村民为了子女能获取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在城镇买房,造成人户分离想象。从这个实际考虑,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农村和城镇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户分离的村民,还可以充分借助和发挥信息媒体的作用,通过、、微博、等载体,使身在异地的村民能够将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意见表达出来,间接地参与到村务的治理中来,建设流出村民隐形在场的平台;此外,注重营造和建构主体间歇性在场的参与环境。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等从事其他活动的村民在重要的节庆日,通常会间歇性地回到村庄,协商主体的参与机会和身份又会周期性地呈现出来。协商民主的组织者应重视村民的阶段性回乡,加强这一期间村民的协商互动。

二、完善嵌入机制,引导协商主体出场

当前,包括吴江在内的绝大多数农村,其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水平和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基层民主协商组织者素质的提升。培育和嵌入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创新意识的新型基层协商组织者是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需求。在新时期,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嵌入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组织者和参与主体的素质结构,为农村青壮年协商主体做表率,引导具有理性认知和较强沟通能力的年轻协商主体出场。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自觉嵌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实现优秀人才和基层政治的高度融合,这在一定意义上,弥补当前吴江农村在空心化背景下,基层民主协商主体在量上的缺席和质上的缺陷。

因此,作为苏南缩影的吴江,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嵌入引导机制建设,实现引得来、留得住,从政策层面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机遇和空间,构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协调合作,引导协商主体多元

通过多元主体合作催生农村基层治理空间的创新再造,形成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格局,将是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未来发展的趋势。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是多元政治协商主体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及相应的合作机制。

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不同的主体或组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农村基层治理得以有效运转,需要调动和发挥各个协商主体的能动性。农村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作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参与主体的组织载体,需要各自协调和补充,以合理利用农村的治理资源,构建和设计双方协商治理农村基层事务的平衡结构。

(一)加大农村正式组织的建设

加大农村正式组织的建设力度,发挥其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中的主导地位。这里的正式组织主要包括村党支部、村委会等,这些正式组织从大方向上决定农村基层治理和农村协商制度建设程度。

村党支部是国家权力在农村基层协商治理过程中的在场,是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机制运行的领导者,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要在继续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基础上,选派干部到农村任职,弥补农村人口流出所出现的农村治理主体的缺失,推动村党支部的组织建设,以明确其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组织者。村委会作为农村基层协商治理的实体,要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挥好其在农村公共事务中的自治职能。采取可行性措施,扩大村委会的来源渠道,提高村委会的自治能力和村民参与农村管理、服务的能力,保障村委会的治理资源和治理空间,切实提高正式组织在农村协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二)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组织

当前,在个别农村,家族组织还影响着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其他民间组织在公共权力方面的配置,尤其是对于基层政权组织选举的影响。家族组织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往往通过拉票、买票、甚至用暴力干扰农村民主选举,破坏选举制度。以互助性、服务性和公益性为特征的民间组织是扩大村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协调村民的要求和行为,把其较为分散化的利益诉求和非法参与转化为有组织的、有序的参与。因此,要采取各种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农村其他民间组织的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要不断扩大和保障农村其他民间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活动空间,使其成为能够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等正式组织形成一种平等、竞争、协商和合作的关系,以提高它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话语权,提升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效性。为此,要逐渐弱化家族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不断发挥农村正式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功能,使其逐渐成为基层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力量。

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1岁宝宝不消化怎么办5岁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儿童感冒体温高怎么办
儿童病毒性感冒的治疗
宝宝流行性感冒用什么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