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风情

婚恋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从何而来

民生风情  2020-08-09 08:38 字号: 大 中 小

婚恋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从何而来?

不安全感的本质是恐惧。相信我们都有一个人走夜路或者独自一个人外出的经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很不安全(好像自己随时会遭遇危险),这种不安全的感觉事实上就是内心的恐惧被唤起。而在亲密关系中,一个无法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所感受到的不安全其实质也是一种恐惧感:他内心害怕被人拒绝,害怕被人不喜欢,害怕被人抛弃。

为什么有的人就不会有这种害怕的感受呢?是因为其早期有经常被拒绝、被抛弃,被排斥的经历,这种经历使他形成了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即别人经常会拒绝我别人会抛弃我别人会不喜欢我甚至是挑剔我。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强迫让这个人去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主动的融入一个群体等,而要分析这种怕产生的来源,追寻到其早期经历。

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常常会发现,一个害怕拒绝的来访者,其成长经历都有很多被拒绝的经历,尤其有一个对他人情绪并不敏感的母亲或者其他早期照顾者,在他幼小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忽视他的需要,或者习惯于采取拒绝的养育方法,并不关注他,极少对他有情感方面的表现流露,不愿意对他表现出喜爱和亲昵等。

而害怕被抛弃的来访者,其早年多是缺乏父母亲的照顾,尤其是缺乏母亲的照顾:如早年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将其寄养到其他照顾者家中;或其他的原因导致父母没有养育这个孩子。

那种害怕不被别人喜欢的来访者,其成长经历多有被苛责、挑剔。父母或者其他的照顾者常常对他提出很多的要求,给他立很多的规矩,当他没有达到期望、没有符合规矩的时候,将受到父母(或照顾者)严厉的批评甚至体罚,而很少表现出对他的接纳和宽容。

精神分析的研究认为,人在幼年时候会被动地获得一些观念,并不自觉地将这种观念内化到自己的系统之中。弗洛伊德明确指出:一个儿童如何认知、如何面对世界以及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将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发展以及在以后形成精神病的症状。①如果在儿童周围有不良的影响,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儿童获得一些非理性地内化了的观念。儿童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却会潜藏在心灵深处,用于引导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方法。这些非理性的观念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很难判别的。在一个人的幼年期,儿童并不存在这种分析能力,也缺少判断事物所应具备的经验,所以很容易地就被不经意间内化了。

有一位女性来访者,在与其伴侣相处过程中,体会到很多的挫败感,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好,好像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内心积压很多的愤怒。她觉得伴侣非常难以相处,眼睛总是盯着她的问题上,而很少去发现她的优点和长处。以至于几年下来,自己情绪非常的低沉,自我评价也非常低,两人的关系当然也很糟。而她的伴侣描述她说:她就像一个炸药包,有时候一点小事就会大爆发!当我们去更多的了解她的成长经历的时候,发现她有个非常挑剔的母亲,她回忆说:自己一直都在怀疑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否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意和挑剔?但是面对这些挑剔的时候,她轻易是不敢发脾气的,因为她会认为自己还不够好,可是人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当到达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从这个来访者的经历看,当她的伴侣与她有一些不同意见的时候,她所产生的情绪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当前这件事所引起的,另一部分是过去经验被唤起,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两部分情绪一起反应时,她的感受就是:为什么我是一个这么令人讨厌的人?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我我是个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如果她的早年经历没有被母亲的挑剔,当她的伴侣对他有一些不满意的时候,她的的体验还会如此糟糕吗?她还会有那么多的恐惧吗?显然是不会的。

所以她和伴侣的相处中,过去经验对她的影响是深刻的,她是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喜欢的人,是会被挑剔的,自己是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如果事实如此,我们该做点什么?

除了我在《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提升安全感》一文中总结的几点,那么,区分现在和过去的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婚恋关系中体验到不安全的感觉,也请你去审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体察一下自己常产生的负性情绪和认知歪曲(可以查看订阅号:南茜心理 历史文章《十种认知歪曲,你中枪了吗》)。并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情绪是当下这件事情引起的吗?我的伴侣真的会离开我吗?还是小时候父母没有和我在一起所体验到的感受被勾起了呢?我真是一无是处的人吗?还是我因为当前这件事没做好,而想起父母对我的挑剔的经历?

如果很庆幸的是你觉察到当下你的感觉和眼前的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关系,而是过去的经验所引起,那么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拥抱,并对自己说亲爱的,不要害怕,这些感觉不是真实的,只是过去你所体验到的,现在你是安全的,是被接纳的、被关注的!如果你愿意,值得一试。

理论延伸: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20世纪60一80年代率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间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鲍尔比的研究是从母婴分离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开始的,阐述母婴分离对于孩子人格和心理各方面的重要影响。

迈克尔拉特(MihcaelRutte)于1972年所做的研究和论述对鲍尔比的母爱剥夺理论的澄清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指出,人们过于狭隘地理解了鲍尔比的母爱剥夺,母爱剥夺并非单纯地指分离的经历。拉特认为,鲍尔比的母爱剥夺,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缺乏(即在父母关系中缺乏活力成分)和剥夺(它是由分离经历造成的)。他说:人们往往误解和错误地使用鲍尔比的论述来支持这样的观点,即只有通过一个人日复一日地24小时的照料才是恰当的,而事实上大多数问题的产生并非是由于母婴分离,而是由于母婴关系中某种成分的缺乏造成的。所以,爱、持久的关系的发展、稳定而没有破裂的关系和积极的相互作用,都是必要的特征。可以说,拉特的阐述使人们对鲍尔比的理论有了更好的理解。

我们现在所通常理解的依恋理论,更多地是指拉特所说的缺乏,因为在现代社会正常的环境中,剥夺的经历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儿童影响最大的是母爱中的儿种关联成分的缺乏。即并非是现实情境中的分离,而是一种情感上的裂隙。

在鲍尔比之后,依恋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她和同事首创了陌生情境(snartgesiutation)技术,设置一系列标准化的程序,通过测量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的不同表现来考察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在长到7个月以后,就能够感受到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如果在早期母子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这个时候儿童与母亲分离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了。爱因斯沃斯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将依恋进行了分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其中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丽江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好
如何判断婴儿是否拉肚子
承德治疗白癜风重点医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