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源码分析之三StorageWra节能
民生新闻 2020-11-11 02:45 字号: 大 中 小
StorageWrapper 的作用:把文件片断进一步切割为子片断,并且为这些子片断发送 request消息。在获得子片断后,将数据写入磁盘。
请结合 Storage 类的分析来看。
几点说明:
1、 为了获取传输性能,BT把文件片断切割为多个子片断。
2、 BT为获取一个子片断,需要向拥有该子片断的peer发送request消息(关于 request消息,参见《BT协议规范》)。
3、 例如一个256k大小的片断,索引号是10,被划分为16个16k大小的子片断。那么需要为这16个子片断分别产生一个 request 消息。这些request消息在发出之前,以list的形式保存在 inactive_requests 这个list中。例如对这个片断,就保存在inactive_requests下标为 10(片断的索引号)的地方,值是如下的 list:[(0,16k),(16k, 16k), (32k, 16k), (48k, 16k), (64k, 16k), (80k, 16k), (96k, 16k), (112k, 16k), (128k, 16k), (144k, 16k), (160k, 16k), (176k, 16k), (192k, 16k), (208k, 16k), (224k, 16k), (240k, 16k)]。这个处理过程在 _make_inactive() 函数中。因为这些request还没有发送出去,所以叫做 inactive request(未激活的请求)。如果一个 request 发送出去了,那么叫做 active request。为每个片断已经发送出去的request个数记录在 numactive 中。如果收到一个子片断,那么 active request 个数就要减1。amount_inactive 记录了尚没有发出request的子片断总的大小。
4、 每当获得一个子片段,都要写入磁盘。如果子片断所属的片断在磁盘上还没有分配空间,那么首先需要为整个片断分配空间。如何为片断分配空间?这正是 StorageWrapper 类中最难理解的一部分代码。这个“空间分配算法”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去看代码,耗费了我好几天的时间。具体的算法分析,请看 _piece_came_in() 的注释。
class StorageWrapper:
def __init__(self, storage, request_size, hashes,
piece_size, finished, failed,
statusfunc = dummy_status, flag = Event(), check_hashes = True,
data_flunked = dummy_data_flunked):
orage = storage # Storage 对象
quest_size = request_size #子片断大小
shes = hashes # 文件片断摘要信息
ece_size = piece_size # 片断大小
ta_flunked = data_flunked # 一个函数,用来检查片断的完整性
tal_length = t_total_length() # 文件总大小
ount_left = tal_length # 未下载完的文件大小
# 文件总大小的有效性检查
# 因为最后一个片断长度可能小于 piece_size
if tal_length = piece_size * (len(hashes) - 1):
raise ValueError, 'bad data from tracker - total too small'
if tal_length piece_size * len(hashes):
raise ValueError, 'bad data from tracker - total too big'
# 两个事件,分布在下载完成和下载失败的时候设置
nished = finished
iled = failed
这几个变量的作用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mactive = [0] * len(hashes)
inactive_request
inactive_requests 的值全部被初始化为1,这表示每个片断都需要发送 request。后面在对磁盘文件检查之后,那些已经获得的片断,在 inactive_requests中对应的是 None,表示不需要再为这些片断发送 request了。
active_requests = [1] * len(hashes)
ount_inactive = tal_length
# 是否进入 EndGame 模式?关于 endgame 模式,在《Incentives Build Robustness in BitTorrent 》的“片断选择算法”中有介绍。后面可以看到,在为最后一个“子片断”产生请求后,进入 endgame 模式。
dgame = False
ve = Bitfield(len(hashes))
# 该片是否检查了完整性
schecked = [check_hashes] * len(hashes)
这两个变量用于“空间分配算法”
aces = { }
les = [ ]
if len(hashes) == 0:
finished()
return
targets = {}
total = len(hashes)
# 检查每一个片断,,,
for i in xrange(len(hashes)):
# 如果磁盘上,还没有完全为这个片断分配空间,那么这个片断需要被下载,在 targets 字典中添加一项(如果已经存在,就不用添加了),它的关键字(key)是该片断的摘要值,它的值(value)是一个列表, 这个片断的索引号被添加到这个列表中。
这里一度让我非常迷惑,因为一直以为不同的文件片断肯定具有不同的摘要值。后来才想明白了,那就是:两个不同的文件片断,可能拥有相同的摘要值。不是么?只要这两个片断的内容是一样的。
这一点,对后面的分析非常重要。
if not self._waspre(i):
tdefault(hashes[i], []).append(i)
total -= 1
numchecked = 0.0
if total and check_hashes:
statusfunc({"activity" : 'checking existing file', "fractionDone" : 0})
# 这是一个内嵌在函数中的函数。在 c++ 中,可以有内部类,不过好像没有内部函数的说法。这个函数只能在 __init__() 内部使用。
这个函数在一个片段被确认获得后调用
# piece: 片断的索引号
# pos: 这个片断在磁盘上存储的位置
例如,片断5可能存储在片断2的位置上。请参看后面的“空间分配算法”
def markgot(piece, pos, self = self, check_hashes = check_hashes):
aces[piece] = pos
ve[piece] = True
ount_left -= self._piecelen(piece)
ount_inactive -= self._piecelen(piece)
不用再为这个片断发送 request消息了
active_requests[piece] = None
schecked[piece] = check_hashes
lastlen = self._piecelen(len(hashes) - 1) # 最后一个片断的长度
# 对每一个片断
for i in xrange(len(hashes)):
#如果磁盘上,还没有完全为这个片断分配空间,那么在 holes 中添加该片断的索引号。
if not self._waspre(i):
pend(i)
# 否则,也就是空间已经分配。但是还是不能保证这个片断已经完全获得了,正如分析 Storage 时提到的那样,可能存在“空洞”
# 如果不需要进行有效性检查,那么简单调用 markgot() 表示已经获得了该片断。这显然是一种不负的做法。
elif not check_hashes:
markgot(i, i)
# 如果需要进行有效性检查
else:
sha是python内置的模块,它封装了 SHA-1摘要算法。SHA-1摘要算法对一段任意长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一个160bit (也就是20个字节)长的消息摘要。在 torrent 文件中,保存了每个片断的消息摘要。接收方在收到一个文件片断之后,再计算一次消息摘要,然后跟 torrent 文件中对应的值进行比较,如果结果不一致,那么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数据应该被丢弃。
这里,首先,根据片断i的起始位置开始,lastlen长的一段数据构造一个 sha 对象。
sh = sha(ad(piece_size * i, lastlen))
计算这段数据的消息摘要
sp = gest()
然后,更新 sh 这个 sha 对象,注意,是根据片断 i 剩下的数据来更新的。关于 sha::update() 的功能,请看 python的帮助。如果有两段数据 a 和 b,那么
sh = sha(a)
date(b),等效于
sh = sha(a+b)
所以,下面这个表达式等于
date(ad(piece_size*i, self._piecelen(i)))
date(ad(piece_size * i + lastlen, self._piecelen(i) - lastlen))
所以,这次计算出来的就是片断i 的摘要
(原来的困惑:为什么不直接计算 i 的摘要,要这么绕一下了?后来分析清楚“空间分配算法”之后,这后面一段代码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s = gest()
如果计算出来的摘要和 hashes[i] 一致(后者是从 torrent 文件中获得的),那么,这个片断有效且已经存在于磁盘上。
if s == hashes[i]:
markgot(i, i)
elif t(s)
and self._piecelen(i) == self._piecelen(targets[s][-1]):
markgot(targets[s].pop(), i)
elif not ve[len(hashes) - 1]
and sp == hashes[-1]
and (i == len(hashes) - 1 or not self._waspre(len(hashes) - 1)):
markgot(len(hashes) - 1, i)
else:
aces[i] = i
if Set():
return
numchecked += 1
statusfunc({'fractionDone': 1 - float(ount_left) / tal_length})
# 如果所有片断都下载完了,那么结束。
if ount_left == 0:
finished()
# 检查某个片断,是否已经在磁盘上分配了空间,调用的是 Storage:: was_preallocated()
def _waspre(self, piece):
return s_preallocated(piece * ece_size,
self._piecelen(piece))
# 获取指定片断的长度,只有最后一个片断大小可能小于 piece_size
def _piecelen(self, piece):
if piece len(shes) - 1:
return ece_size
else:
return tal_length - piece * ece_size
# 返回剩余文件的大小
def get_amount_left(self):
return ount_left
# 判断是否已经获得了一些文件片断
def do_I_have_anything(self):
return ount_left tal_length
# 将指定片断切割为“子片断”
def _make_inactive(self, index):
# 先获取该片断的长度
length = min(ece_size, tal_length - ece_size * index)
l = []
x = 0
# 为了获得更好的传输性能,BT把每个文件片断又分为更小的“子片断”,我们可以在 文件中 default 变量中,找到“子片断”大小的定义:
'download_slice_size', 2 ** 14, "How many bytes to query for per request."
这里定义的“子片断”大小是16k。
下面这个循环,就是将一个片断进一步切割为“子片断”的过程。
while x + quest_size length:
pend((x, quest_size))
x += quest_size
pend((x, length - x))
# 将 l 保存到 inactive_requests 这个列表中
active_requests[index] = l
# 是否处于 endgame 模式,关于endgame模式,参加《Incentives Build Robustness in BitTorrent》
def is_endgame(self):
return dgame
def get_have_list(self):
return string()
def do_I_have(self, index):
return ve[index]
# 判断指定的片断,是否还有 request没有发出?如果有,那么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def do_I_have_requests(self, index):
return not not active_requests[index]
为指定片断创建一个 request 消息,返回的是一个二元组,例如(32k, 16k),表示“子片断”的起始位置是 32k ,大小是 16k。
def new_request(self, index):
# returns (begin, length)
# 如果还没有为该片断创建 request。,那么调用 _make_inactive() 创建 request列表。(inactive_requests[index] 初始化的值是1)
if active_requests[index] == 1:
self._make_inactive(index)
# numactive[index] 记录了已经为该片断发出了多少个 request。
mactive[index] += 1
rs = active_requests[index]
# 从 inactive_request 中移出最小的那个request(也就是起始位置最小)。
r = min(rs)
move(r)
# amount_inactive 记录了尚没有发出request的子片断总的大小。
ount_inactive -= r[1]
# 如果这是最后一个“子片断”,那么进入 endgame 模式
if ount_inactive == 0:
dgame = e
# 返回这个 request
return r
def piece_came_in(self, index, begin, piece):
try:
return self._piece_came_in(index, begin, piece)
except IOError, e:
iled('IO Error ' + str(e))
return True
如果获得了某个“子片断”,那么调用这个函数。
index:不是一个好消息。“子片断”所在片断的索引号,
begin:“子片断”在片断中的起始位置,
piece:实际数据
def _piece_came_in(self, index, begin, piece):
# 如果之前没有获得过该片断中任何“子片断”,那么首先需要在磁盘上为整个片断分配空间。
空间分配的算法如下:
假设一共是6个片断,现在已经为 0、1、4三个片断分配了空间,那么
holes:[2, 3, 5]
places:{0:0, 1:1, 4:4}
现在要为片断5分配空间,思路是把片断5的空间暂时先分配在片断2应该在的空间上。这样分配以后,
holes:[3, 5]
places: {0:0, 1:1, 4:4, 5:2}
假设下一步为片断2分配空间,因为2的空间已经被5占用,所以把5的数据转移到3上,2才可以使用自己的空间。这样分配之后,
holes:[5]
places:{0:0, 1:1, 2:2, 4:4, 5:3}
最后,为3分配空间,因为3的空间被5占用,所以把5的数据转移到5自己的空间上,3就可以使用自己的空间了。这样分配之后,
holes:[]
places:{0:0, 1:1, 2:2, 3:3, 4:4, 5:5}
下面这段比较晦涩的代码,实现的就是这种空间分配算法。
if not s_key(index):
n = p(0)
if s_key(n):
oldpos = aces[n]
old = ad(ece_size * oldpos, self._piecelen(n))
if ve[n] and sha(old).digest() != shes[n]:
iled('data corrupted on disk - maybe you have two copies running?')
return True
ite(ece_size * n, old)
aces[n] = n
if index == oldpos or index in les:
aces[index] = oldpos
else:
for p, v in ems():
if v == index:
break
aces[index] = index
aces[p] = oldpos
old = ad(ece_size * index, ece_size)
ite(ece_size * oldpos, old)
elif index in les or index == n:
if not self._waspre(n):
ite(ece_size * n,
self._piecelen(n) * chr(0xFF))
aces[index] = n
else:
for p, v in ems():
if v == index:
break
aces[index] = index
aces[p] = n
old = ad(ece_size * index, self._piecelen(n))
ite(ece_size * n, old)
# 调用 Stoarge::write() 将这个子片断写入磁盘,注意是写到 places[index] 所在的空间上。
ite(aces[index] * ece_size + begin, piece)
# 既然获得了一个子片断,那么发出的request个数显然要减少一个。
mactive[index] -= 1
# 如果既没有尚未发出的 request,而且也没有已发出的request(每当获得一个子片断,numactive[index]减少1,numactive[index]为0,说明所有发出的 request都已经接收到了响应的数据),那么显然整个片断已经全部获得了。
if not active_requests[index] and not mactive[index]:
检查整个片断的有效性,如果通过检查
if sha(ad(ece_size * aces[index],
self._piecelen(index))).digest() == shes[index]:
#“我”已经拥有了这个片断
ve[index] = True
active_requests[index] = None
# 也检查过了有效性
schecked[index] = True
ount_left -= self._piecelen(index)
if ount_left == 0:
nished()
如果没有通过有效性检查
else:
ta_flunked(self._piecelen(index))
得丢弃这个片断
active_requests[index] = 1
ount_inactive += self._piecelen(index)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如果向某个 peer 发送的获取“子片断”的请求丢失了,那么调用此函数
def request_lost(self, index, begin, length):
active_requests[index].append((begin, length))
ount_inactive += length
mactive[index] -= 1
def get_piece(self, index, begin, length):
try:
return self._get_piece(index, begin, length)
except IOError, e:
iled('IO Error ' + str(e))
return None
def _get_piece(self, index, begin, length):
if not ve[index]:
return None
if not schecked[index]:
# 检查片断的 hash值,如果错误,返回 None
if sha(ad(ec涉及1528名参试者。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S·弗雷德曼和莱斯利·R·马丁根据研究情况e_size * aces[index],
self._piecelen(index))).digest() != shes[index]:
iled('told file complete on start-up, but piece failed hash check')
return None
# 通过 hash 检查
schecked[index] = True
# 检查一下“子片断”长度是否越界
if begin + length self._piecelen(index):
return None
# 调用 Storage::read() ,将该“子片断”数据从磁盘上读出来,返回值就是这段数据。
return ad(ece_size * aces[index] + begin, length)
荆州白癜风在哪里治疗葫芦岛男科医院哪家好宝宝不消化肚子疼吃什么药-
-
恩惠曼联名宿替孔蒂鸣不平切尔西高层才是在犯罪
曼联名宿替孔蒂鸣不平:切尔西高层才是在犯罪孔蒂获得吉尔...
2020-09-15 | 民生新闻
-
-
龙沙小学收看十九大盛况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龙沙小学收看十九大盛况 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10月18日,龙沙小...
2019-12-17 | 民生新闻
-
-
谯城区光荣院多措并举努力增加院民幸福感
谯城区光荣院:多措并举努力增加院民幸福感谯城区光荣院现...
2019-07-15 | 民生新闻
-
-
众合里社区开展更换下水管道入户通知工作
众合里社区开展更换下水管道入户通知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咸水...
2019-07-15 | 民生新闻
-
-
眉山市大力推进儿童福利保障工作
眉山市大力推进儿童福利保障工作一、认真做好孤儿和事实上...
2019-07-13 | 民生新闻
-
-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英山县畜禽养殖区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英山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的通...
2019-07-11 | 民生新闻